初级护师必背知识点
【考点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主要症状为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
【考点 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除心理治疗和教育外,有效的药物为神经兴奋剂,如哌甲酯(利
他林)、苯丙胺、匹莫林。
【考点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白天早餐后顿服,节假日停药,6 岁以
下及青春期以后原则上不用药
【考点 4】传染病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三个基本环节。
【考点 5】病原体可通过内源性、外源性两种方式播散。
【考点 6】多数传染病的病程发展有阶段性,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考点 7】潜伏期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的重要依据,也有助于诊断。
【考点 8】对传染病病人管理必须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考点 9】根据 2004 年 12 月 1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甲类传
染病包括鼠疫、霍乱两种。
【考点 10】根据 2004 年 12 月 1 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为强
制管理传染病,城镇发现甲类传染病,应于 2 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 6 小时。
【考点 11】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甲型 H1N1 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考点 12】是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机体的免疫力两个因素。
【考点 13】传染病可引起五种结局,分别为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
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考点 14】传染过程的 5 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病原体侵入机体后,
隐性感染最多见,其次为病原携带状态,虽显性感染最少,但最易识别。
【考点 15】传染病中的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还
引起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
【考点 16】显性感染过程中,大多数的结局是病原体被清除,并可获得稳定持久的免疫力
而不再感染。
【考点 17】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 4 个基本特征,即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免疫性。
【考点 18】传染病的流行形式有散发、流行、暴发、大流行。
【考点 19】传染性是区别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依据。
【考点 20】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
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
【考点 21】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淋巴结肿大。
【考点 22】发热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达 38~40°C 以上,呈稽留
热或弛张热,持续 1~2 周,抗生素治疗无效。
【考点 23】皮疹在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发热同时或发热后不久出现,呈向心性、多形性,
最常见为遍布全身的荨麻疹样皮疹,其次为深红麻疹斑丘疹,还可见到猩红热样皮疹,无水
疱或结痂。
【考点 24】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特征为肢端变化,表现为在急性发热早期,手足皮肤
广泛硬性水肿,指、趾关节呈梭形肿胀,并有疼痛和关节强直。
【考点 25】心血管症状和体征是川崎病最严重的表现。常于发病 1~6 周出现症状,也可延
迟至急性期后数月,甚至数年后才发生。
【考点 26】在治疗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首选的抗炎、抗凝药物是阿司匹林。
【考点 27】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HDIVIG)早期(病程 10 天以内)应用可明显减少冠状动
脉病变发生,尤其适用于具有发生动脉瘤高危因素的患儿。
【考点 28】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以腮腺非
化脓性肿痛为特征,大多有发热咀嚼受限,并可累及其他腺体组织或脏器的全身性的疾病。
【考点 29】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腮腺肿大前 1 天至消肿后 3 天均具传染性。
【考点 30】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有时在儿童机构可形成暴发。
【考点 31】流行性腮腺炎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角边缘轮廓模糊。
【考点 32】脑膜脑炎是腮腺炎的最常见临床表现,常发生在腮腺肿大前或同时发生。
【考点 33】流行性腮腺炎时,血清或脑脊液中特异性 lgM 抗体增高。
【考点 34】流行性腮腺炎腮腺肿痛时,可用茶水或食醋调中药如意金黄散敷于患处,保持
药物湿润,以发挥药效并防止因干裂而引起疼痛。
【考点 35】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应采取呼吸道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后 3 天为止。
【考点 36】猩红热临床以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
为特征。
【考点 37】链球菌及其毒素侵入机体后,主要产生 3 种病变,分别为化脓性病变、中毒性
病变、变态反应性病变。
【考点 38】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自发病前 24 小时至疾病高峰传染性最强。
【考点 39】猩红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亦可经由食物、玩具、衣服等物品间接传
播。
【考点 40】猩红热四季皆可发生,以春季多见。
【考点 41】猩红热的皮疹多在发热后第 2 天出现,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24 小时左右
迅速波及全身。
【考点 42】猩红热的皮疹特点为全身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
疹,压之褪色,触之有砂纸感,疹间无正常皮肤,伴有痒感。
【考点 43】猩红热的并发症主要有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病、关节炎等。
【考点 44】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特效药,进入体内可迅速杀灭病原菌,还可预防急性肾
小球肾炎和风湿热等并发症。首选青霉素 G 治疗。
【考点 45】猩红热病人高热时给予适当物理降温,但忌用冷水或酒精擦浴。
【考点 46】猩红热病人应呼吸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后 1 周,连续咽拭子培养 3 次阴性后即解
除隔离。
【考点 47】对与猩红热病人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 7 天,并可口服磺胺类药物或红霉素 3~5
天以预防疾病发生。
【考点 48】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为界,划分为上、下呼吸道。
【考点 49】婴儿出生后 6 个月即可患鼻窦炎,尤以上颌窦、筛窦最易发生感染。
【考点 50】小儿腭扁桃体在 1 岁末逐渐增大,至 4~10 岁达高峰,14~15 岁时逐渐退化,故
扁桃体炎易发于年长儿,1 岁内少见。
【考点 51】婴幼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未成熟,易出现呼吸节律不齐,尤以早产儿、新生儿
明显。
【考点 52】婴幼儿免疫球蛋白含量低,尤以分泌型 IgA(slgA)缺乏为主,且肺泡巨噬细胞功
能不足,乳铁蛋白、溶菌酶、干扰素、补体等数量和活性不足,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考点 5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
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皮肤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考点 54】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麻疹流行,8 个月之前的婴儿患病和大年龄麻疹的
出现是我国麻疹流行的新特点。
【考点 55】麻疹具有传染性的时期是发病的前 5 天至出疹后 5 天。
【考点 56】患者口、鼻、咽、气管及眼部的分泌物中均含有麻疹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
传播。
【考点 57】麻疹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主,高峰在 2~5 月份。
【考点 58】麻疹潜伏期平均为 10 天,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
【考点 59】麻疹前驱期(发疹前期)以发热、上呼吸道炎、麻疹黏膜斑为主要特征。
【考点 60】 90%以上的麻疹病人在病程的第 2~3 天,在第一臼齿相对应的颊黏膜处,可出
现 0.5~1mm 大小的白色麻疹黏膜斑(柯氏斑),周围有红晕,常在 1~2 天内消退,具有早期诊
断价值。
【考点 61】皮疹初见于耳后发际,渐延及面、颈、躯干、四肢及手心足底,2~5 天出齐。
【考点 62】对麻疹患儿可适当补充维生素 A,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考点 63】麻疹出疹期若体温>40°C 时可用小量的退热剂,以免发生惊厥。
【考点 64】麻疹患儿应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 5 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 10 天。接触
的易感儿隔离观察 21 天。
【考点 65】麻疹易感儿接触病人后 2 天内接种有预防效果。
【考点 66】为避免发病,体弱易感儿在接触麻疹 5 天内可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
白。
【考点 67】提高易感儿麻疹免疫力的最有效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
【考点 68】原发型肺结核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其基本病变是渗出、增殖、坏死。
【考点 69】原发型肺结核的原发综合征病变由三部分组成,即肺部原发病灶、肿大的淋巴结、
两者相连的发炎淋巴管。
【考点 70】原发型肺结核轻症患儿一般起病缓慢,可有低热、食欲不振、消瘦、盗汗、疲
乏等结核中毒症状。
【考点 71】原发型肺结核患儿典型的 X 线胸片表现是哑铃"双极影"。
【考点 72】原发型肺结核治疗的目的是杀灭病灶中的结核菌、防止血行播散。
【考点 73】原发性肺结核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其疗程为 9~12 个月。
【考点 74】结核病是小儿时期的重要传染病。其中以原发型肺结核最常见,严重病例可引
起血行播散。
【考点 75】对人具有致病性的结核杆菌主要是人型结核杆菌,其次为牛型结核杆菌。
【考点 76】小儿初次感染结核菌是否发展成为结核病,取决于细菌的毒力、数量和机体的
免疫力。
【考点 77】筛查小儿肺结核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胸部 X 线检查。
【考点 78】结核菌素试验一般用 1 : 2000 OT 稀释液 0.1ml 或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PPD)制品
0.1ml(每 0.1ml 内含结核菌素 5 单位)。
【考点 73】皮丘仅有轻度发红而无硬结,则皮内结核菌素试验反应分度为阴性。
【考点 80】皮丘有水泡,硬结直径 23mm,则皮内结核菌素试验反应分度为极强阳性。
【考点 81】早期发现并合理治疗结核菌涂片阳性病人是预防小儿结核病传播的根本措施。
【考点 82】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有效措施是卡介苗接种。
【考点 83】小儿结核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
【考点 84】联合国推荐的六种抗结核基本药物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
胺丁醇、氨硫脲或乙硫异烟胺。
【考点 85】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临床特征为急起高热、反复惊
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或(和)呼及衰竭。
【考点 86】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慢性病人、轻型病人是重要的传
染源。
【考点 87】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典型大便性状为脓血样,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
巨噬细胞。
【考点 88】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肠道症状轻微甚至缺如,需要通过直肠拭子或生理盐水灌
肠采集大便,镜下发现大量脓细胞及红细包。
【考点 89】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临床按其主要表现分为休克型、脑型、昆合型三型。其中,
混合型是最凶险的类型,死亡率很高。
【考点 90】脑型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以缺氧、脑水肿、颅压增高、脑疝为主。
【考点 91】在夏秋季,2~7 岁小儿突然高热、伴脑病或中毒性休克者应怀疑为中毒型细菌性
痢疾。
【考点 92】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应选用对痢疾杆菌敏感的抗生素,如阿米卡星、氨苄西林、
第三代头孢菌素等静脉用药,病情好转后改口服,疗程不短于 5~7 天,以减少恢复期带菌。
【考点 93】从粪便标本中培养出痢疾杆菌是确诊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最直接的证据。
【考点 94】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患儿高热时,应卧床休息,监测体温,宗合使用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必要时给予亚冬眠疗法。
【考点 95】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患儿需要采取肠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 1 周或 3 次便培养
阴性为止。
查看全文,请先下载后再阅读
*本资料内容来自壹优学医考,仅供学习使用,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
8.54MB 下载:8569次 下载
8.54MB 下载:8569次 下载
8.54MB 下载:8569次 下载
8.54MB 下载:8569次 下载
8.54MB 下载:8569次 下载
8.54MB 下载:8569次 下载
8.54MB 下载:8569次 下载
8.54MB 下载:8569次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