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健康教育学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健康教育的概念: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充分
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自觉采纳健康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2.健康促进定义:1)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自身健康;2)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3)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
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3. 《渥太华宣言》明确了健康促进的三个基本策略,即倡导、赋权与协调。 二、人类行为与健康相关行为
1.行为的定义及要素
1、定义:S—O—R 行为表示式(刺激有机体行为反应)。
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1)行为主体:人。2)行
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3)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4)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
式、方法及所应用的工具。5)行为结果: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的影响。
2.影响行为的因素 1)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类行为发展的外在大环境。2)学习因素:学
习是行为发展的促进条件。
3.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 1)被动发展阶段(0~3 岁内)。行为主要依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发展而成。2)主
动发展阶段(3〜12 岁内)。行为有明显的主动性。3)自主发展阶段(12 ~ 13 岁起延续至成年)。
4)巩固发展阶段(成年后,持续终生)。
4.促进健康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五个特点:1)有利性行为 有利于自身、他人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如不吸烟。
2)规律性行为 规律有恒,而不是偶然行为,如定时定量进餐。3)和谐性行为 与所处环境相和谐。4)—
致性个体外显行为 与内在心理情绪一致。5.适宜性行为的强度能理性控制。
5.危害健康行为 简称危险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危害性行为对自身、他人、社会健康有直接或间
接的、现存或潜在的危害,如吸烟行为。2)明显和稳定性行为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非偶然发
生。3)习得性行为多为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学到、养成。
6.知信行模式 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
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可表示为:知识信念行为。
7.健康信念模式
1.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严重性和易感性 知觉到易感性和严重性
(1)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
(2)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
2.认识到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的困难及益处 知觉到益处和障碍
(1)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
(2)对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所遇障碍的认识
3.对自身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 自我效能
8.人类行为的适应形式有六种
1.反射:最基本的反射与本能行为相联系。
2.自我控制:对自己的部分行为进行控制,以达到社会适应。
3.调试:一般发生在协调矛盾、解决冲突的过程中。
4.顺应: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5.应对:个体决定是否采取某种行为,以适应目前或长远的需要。
6.应激:个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
类型 内容
日常危害健康行为 指日常生活、职业活动中危害健康的行为、习惯。如吸烟、酗酒、缺
乏体育锻炼等。
致病性行为模式 指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如 A 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的发
生密切相关;C 型行为模式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等。
不良疾病行为 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患病到疾病康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利于疾
病治疗和健康恢复的行为。如瞒病、恐病、讳疾忌医、不遵医嘱等。
违规行为 指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并危害健康的行为。如药物滥用、性乱等。
类型 内容
日常健康行为 指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如合理营养、充足睡眠、适量运动
等。
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指避免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有害健康危险因素的行为。如离
开污染环境、积极应对各种紧张生活事件等。
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指自觉抵制、戒除不良嗜好的行为。如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等。
预警行为 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事件的预防性行为及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
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事故发生后自救和他救行为。
保健行为 指有效、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如定期体检、预
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医、遵医嘱等行为。 三、健康传播的方法与技巧
1.传播 1)定义: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体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交换、传递
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2)常用的人际传播形式:咨询、交谈或个别访谈、劝服及指导四种。
2.健康传播的特点
(1)健康传播传递的是健康信息(2)健康传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健康传播的过程具有复合性(4)
健康传播对传播者有特殊素质要求
3.人际传播的技巧:谈话技巧、提问技巧、倾听技巧、反馈技巧、非语言传播技巧。
4.常用的健康传播途径
口头传播:如演讲、报告、座谈、咨询等。 文字传播:如报刊、杂志、书籍、传单等。形象传播:如图
片、标本、食物、模型等。 电子媒介传播:如电视、广播、幻灯、投影等。
5.群体传播的特点
1)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
2)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3)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
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4)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往往是开展健康传播的切入点。
6.小组讨论 (1)步骤:1)明确讨论主题。2)组成小组,一般以 6 ~ 10 人为宜。3)选择时间和地点。4)排
列座位。
查看全文,请先下载后再阅读
*本资料内容来自壹优学医考,仅供学习使用,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
8.54MB 下载:8569次 下载
8.54MB 下载:8569次 下载
8.54MB 下载:8569次 下载
8.54MB 下载:8569次 下载
8.54MB 下载:8569次 下载
8.54MB 下载:8569次 下载
8.54MB 下载:8569次 下载
8.54MB 下载:8569次 下载